《学习时报》2025年10月20日头版刊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刚同志署名文章《以正确政绩观书写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文章中民族工作相关内容,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以精炼而深刻的笔触,阐述了广西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要求,为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重要指引。
立足全局视野,在服务大局中展现政治担当
陈刚书记提出“既站在全国看广西,也站在广西放眼全国”。这一新要求深刻把握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精神,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要“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服务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努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是对广西民族工作战略格局的重要提升。这一新要求是民族工作从区域性治理向服务国家战略全局转变,体现了两方面的深刻内涵:
在战略层面,广西的民族关系、边疆稳定与区域发展,直接关系到“一带一路”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成效。民族团结已超越内部事务范畴,成为支撑国家地缘战略与周边外交的重要基石。
在责任层面,“以‘广西所能’服务‘国家所需’”的提出,标志着民族工作成效的评判标准已从追求内部和谐,拓展到能否为国家整体发展提供稳固后方、畅通通道与友好门户。这使广西民族工作成为一项兼具外部效应与全局意义的重大政治任务。
创新工作机制,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基础
陈刚书记明确要求“建立全面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机制”。这一新要求深刻把握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精神,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要从基层社区抓起,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这一新要求是新时代广西民族工作的重要制度创新,标志着从“聚居”到“融居”的治理范式转变。
这一创新体现在:一方面,突破传统民族工作偏重特定聚居区的模式,通过打破地域隔阂与身份壁垒,促进各民族在共同生产生活、社会交往与文化互鉴中,深化“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的团结局面,形成“各族群众唱歌跳舞在一起、生活居住在一起、工作奋斗在一起”的社会结构,让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另一方面,将“强化边境地区综合治理”与“人口流动融居”有机结合,赋予边境治理新的时代内涵。边境地区不仅是地理疆域的前沿,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一线阵地,其治理目标不仅要实现安全稳固,更要建设成为各民族共生共荣、人心归聚的示范区。
强化主线引领,统筹发展与安全重塑政绩观
陈刚书记在文章中明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衡量政治担当和政绩标准的根本尺度。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要“要把持续扎根铸牢共同体意识落实到经济、教育、就业、社区建设、文化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中,继续在民族团结进步上走在全国前列”重要指示的具体体现。这一新要求强调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体现了新时代边疆地区政绩观的重要革新。
具体而言,在工作导向上,广西的所有工作——无论是经济建设、债务化解、生态保护还是社会治理,都必须审视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影响。例如,查处盲目举债、数据造假等行为,不仅是维护经济纪律的需要,更是防止因发展失衡损害民族关系、动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政治举措。
在发展目标上,“更高水平的平安广西”被赋予更深层次的内涵。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社会治安范畴,而是构建一个涵盖政治安全、边疆安宁、社会和谐与民族和睦的复合型安全体系,其最终成效体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巩固与国家认同的强化。
总之,陈刚书记文章中有关民族工作内容从站位格局、机制创新和价值导向三个层面,提出了新时代广西民族工作的新要求:在认识论上,强调全局视野与系统思维,将民族工作提升至服务国家战略的新高度;在方法论上,创新提出以“人口流动融居”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机制,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在价值论上,以“铸牢主线”为根本政绩标准,统合发展与安全,确保所有工作最终服务于边疆巩固、民族团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稳固的核心目标。
这一系列新要求充分表明,广西的民族工作已进入全域贯穿、全局联动、全维赋能的新阶段。其核心使命正是通过区域性的实践探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时代命题贡献广西智慧与实践范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