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测绘管理

“无接触”考古新突破:广西实景三维技术助力科考效率极大提升

2025-11-11 10:34     来源:广西自然资源厅网站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近日,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举办的华南地区人类演化学术研讨会上,广西利用实景三维技术辅助古生物考古的工作成果得以展示。该技术通过构建崇左市大新县岩利山第四纪洞穴遗址群的高精度三维模型,实现了古生物科考场景的数字化复原,突破传统考古的效率限制,形成了一套可在同类研究中推广的“广西经验”。


工作人员采用“无接触”方式在遗址内进行数据采集。广西地理信息测绘院供图


长期以来,传统古生物科考面临三大难点:手绘记录耗时费力,一幅遗址剖面图常需三天完成,且易出现尺度失真与位置标注偏差;在洞穴等复杂环境中测量容易对遗址造成干扰;研究成果难以直观地向公众呈现。对此,广西自然资源厅联合广西民族博物馆研发实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有效应对了上述挑战。


该技术融合激光扫描与定位方法,完成6处发掘现场、5条科考路线及1处喀斯特地貌场景的厘米级建模。采用“无接触”采集方式,不仅最大限度减少对遗址的干扰,还能精细捕捉钟乳石纹理、化石层理等细节。相较于传统方式,使用该技术手段,数据获取效率可提升超20倍。


基于高精度三维数据,科研团队可在计算机平台上开展虚拟剖切、线划提取、变形监测与模拟复原等深度分析。三维数据的完整留存以及协同分析机制,显著增强了考古研究的客观性与工作效率,为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银子岩实景三维模型剖面图。广西地理信息测绘院供图


目前,该技术已从考古现场拓展至多领域应用:桂林银子岩景区借助实景三维模型融合游戏引擎,构建出数字化游览系统,游客可切换第一、第三人称视角沉浸式体验;桂林岩溶地质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丫吉试验场则利用实景三维激光扫描获取地下空间数据,通过专业软件对溶洞进行剖切与测量分析,为桩基施工与支护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广西自然资源厅国土测绘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项源于广西的技术创新,不仅革新了考古研究方法,更让八桂大地的自然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探索出一条全新路径。未来,该技术将进一步与人工智能、多源遥感等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考古大数据库,实现遗址动态监测、演化过程模拟与古生态系统复原。



作者:谢贵红 陈东浩 陆深传  编辑:欧君  审核:张定发 、覃琳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