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坚守耕地红线的责任重大。近年来,广西在耕地保护、管控、补充、考核、监督等环节多管齐下,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积极提高耕地质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构建了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
近年来,广西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加强补充耕地指标管理、严格新增耕地核定,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大力推进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全力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截至12月10日,广西已落实补充耕地面积达1.46万公顷,其中水田4575公顷。
为了加强补充耕地指标管理,广西建立了补充耕地数量、水田规模、粮食产能三类补充耕地指标库,采取灵活的指标核销方式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在此基础上,加强新增耕地核定管理,规范新增耕地报备入库的程序,确保报备入库指标真实可信。广西自然资源部门严格核实耕地补充项目数量和质量,实地对每个图斑进行核查,确保耕地"一亩不少、一亩不假”。
广西建立了“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机制,鼓励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和规范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等投资或参与土地整治项目,多渠道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实现土地整治投资多元化和项目实施模式多样化。项目立项后,市、县政府采取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等多种方式,择优引入社会投资方;社会投资方确定后,及时公告或公示项目基本情况、社会投资方遴选结果等相关信息,并与社会投资方及时签订项目合同。各市、县政府与社会投资方在签订项目合同时,对项目实施区域、建设规模、实施模式、投资金额、工程建设内容、新增耕地面积和质量等别要求、竣工时间、双方权利义务、收益分配与风险责任及违约责任等进行明确约定。市、县政府依据本行政区域内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特点项目新增耕地平均成本,区分耕地类型与质量状况等,并结合不同的实施模式,参照相关行业社会评价投资收益率,参考土地整治定额标准,规范社会投资方所参与的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项目产生的补充耕地指标除自治区收储指标外的剩余指标所有权归属项目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不得通过任何形式将补充耕地指标的分成作为社会投资方的投资收益。社会投资方无权干预补充耕地指标的使用安排。
此外,广西还建立了自治区、市两级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机制,确定了交易指导价格,建立了全区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意向信息共享平台。广西明确,各级政府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所得收入,扣除成本和应得投资收益之外,全部用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其中用于项目所在行政村的不低于60%。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通过实施《广西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暂行细则》, 广西先后在自治区级平台交易水田指标101批次8920公顷,累计成交金额74.88亿元。其中, 今年以来组织补充耕地指标交易11批次,交易耕地64.1公顷、水田498.77公顷,成交金额达12.19亿元。
全面实施“旱改水”, 耕地提质改造确保“占优补优”
9月初,桂林市临桂区南边山镇东山村的“旱改水”项目迎来丰收,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轰鸣的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将成熟的稻谷收割归仓。技术人员对收获的谷物进行称重测算后表示,该项目产最高可达890斤,远远超过“旱改水”相关政策要求的第一年亩产400斤的标准。
南边山镇副镇长银玉翔告诉记者,桂花园项目原址在“旱改水”之前,土壤保水能力极差,地块不平整,且缺乏灌溉水渠,经济收益低,部分土地因此处于撂荒状态,严重影响了当地村民收入。“旱改水” 实施后,执行项目的企业在临桂区政府的引导下,3年内先后投入2400万元资金,将东山村35.33公顷早地打造成7.2等质量水田,预计可实现1亿元的市场价值。
为了确保“占优补优”,广西全面实施了“旱改水”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广西对宜改、可改地块进行实地核查和评估论证,建立专门台账,并聘请农业、水利、交通、造价等专家进行实地踏勘论证后再申报立项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广西将耕地提质改造项目与水毁农田整治、水利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大程度降低施工难度和成本,提高项目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抓好新增耕地核定和报备入库,确保“旱改水”新开垦水田能满足“占优补优”需求,提高了各地垦造水田的积极性。
广西要求将旱地提质改造为水田后,原则上保证连续3年每年至少种植一季水稻、茭白、菱角、莲藕、马蹄、茨菇等水生农作物。“旱改水”项目的顺利推进,不仅严守了广西6312万亩耕地红线,还较好解决了贵南高铁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占补平衡难题。
织密耕地保护网,全流程监管严防违法占用
8月11日,广西自然资源厅通过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对全区14起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典型案例进行了公开通报,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原来违法典型案例就在我们村。”“这样公开透明的通报应该更多些 !”通报发出后,不少网友纷纷留言。自2020年以来,广西自然资源厅创新了遏制违法占用耕地的全流程监管机制——多源发现快出手,核查处置不罢手,监督追责敢出手,监管核销不松手,每个环节都体现了“严” 字当头的鲜明态度。
为了及时发现和制止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广西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院利用"天地图”平台提供的遥感影像与开发接口,自主研发了全区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新增问题实时报送系统。通过该系统,各级巡查员只需通过手机APP端进行定位、拍照上传,即可快速上报疑似新增问题,实现了“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通过该系统,自治区级主管部门可向下级单位推送疑似新增问题违法线索,市、县乡(镇)、行政村、村民小组都能同时获知线索信息,彻底改变了以往疑似违法线索需层层传递的局面,为核实举证节约了大量时间。
广西各地积极引入新技术查处违法用地,保护耕地。例如:梧州市自然资源部门创新启用无人机航拍查控打击违法建设系统平台,在全区首创将打击违法建设纳入“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查控体系,为有效破解违法建设发现难、取证难等问题提供了新模式、新方法。自该系统平台启用以来,梧州市共完成两次全市城及城郊接合部约180平方公里的航拍飞行比对作业,已筛选并下发预警图斑237个,市本级共拆除违法建筑54处,涉及土地面积6169.15平方米,有效遏制了耕地“非农化”。
据广西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处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广西自然资源厅将根据国家下达给广西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结合国土“三调”成果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合理确定各市新一轮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并落实到具体地块图斑。同时,将耕地尤其久基本农田的保护责任落实到市县人民政府。此外,将严把重大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论证关,强化永久基本农田动态监管,守好优质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