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项工作 >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钢铁意境——柳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经验的理论升华之五

2023-07-12 16:00     来源:广西民族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2022年10月17日,习近平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指明了民族团结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对民族团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民族不仅要像石榴籽一样亲密无间,更要像钢铁一样坚不可摧。

像钢铁一样,那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众所周知,钢铁具有强度高、硬度大、弹性足、韧性好的特性,是顽强、勇敢、强大的具象表达,是团结和力量的象征。还记得《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吗?

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

这力量是铁

这力量是钢

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向着法西斯蒂开火

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

向着太阳向着自由

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

这首歌1943年从西柏坡唱响,至今80年传唱不衰。抗战时期它是号角,鼓舞中华民族团结起来抗击侵略、夺取胜利。后来,它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唱着这首歌我们懂得了,钢铁就是团结、就是力量的化身。团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生死与共、同舟共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紧握“团结”这个成功密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百年伟业。各民族在共同抵御外侮、捍卫民族尊严的战斗中,历经千锤百炼而凝结成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几千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这都是民族团结“钢铁意境”中饱含的深意。

回过头去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看看,钢铁的起源给我们留下哪些关于意境的启发。据记载,中国在商代和西周时期已经发现,用“掉落凡间的星星”可锻造成陨铁,春秋时期的工匠们已冶炼钢铁铸剑。战国时的钢被称为“百炼钢”,是用铁反复加热捶打而成,一块钢往往需要烧烧打打几十次甚至上百次。《本草纲目》这本医术对于钢铁也有记载,“时珍曰:钢铁有三种:有生铁夹熟铁炼成者,有精铁百炼出钢者,有西南海山中生成状如紫石英者。凡刀剑斧凿诸刃,皆是钢铁……真钢是精铁百炼,至斤两不耗者,纯钢也。此乃铁之精纯,其色明莹,磨之黯然,青且黑,与常铁异。”“百炼钢”“精铁百炼出钢”——古人早就在生产生活中抽象出了钢铁的品质,就是非经过千锤百炼不能成钢,不经历考验磨砺不能成长,钢铁如此,个人如此,民族亦如此。

又经过千年变革,古人冶炼钢铁的木炭和黏土坩埚已湮没于历史,但百炼成钢的真理颠扑不破。如今现代钢铁厂里高炉林立,熔炉温度高达数千摄氏度,铁矿石在这里进化成钢铁大致要经过7个流程:选矿(将铁矿石破碎、磁选成铁精粉)——烧结(将铁精粉烧结成具有一定强度、粒度的烧结矿)——冶炼(将烧结矿运送至高炉,热风、焦炭使烧结矿还原成铁水、生铁,并脱硫)——炼钢(在转炉内高压氧气将铁水升温,通过加入白灰等原料脱磷、去除夹杂,变成钢水)——精炼(用平炉或电炉进一步脱磷、去除夹杂,提高纯净度)——连铸(热状态下将钢水铸成具有一定形状的连铸坯,也叫钢锭)——轧钢(将连铸坯轧制成各种型号)。

你看,它几经数千摄氏度高温煅烧,又低温淬火,再千锤百炼,不但没被摧毁反而越挫越坚,越炼越强,同样体现了百炼成钢的“钢铁意境”。放到民族团结的语境中,意指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不散反聚、愈挫愈勇、坚强不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钢铁,曾经被古埃及人称为“来自天堂的金属”。360百科给出的概念是:钢铁,英文:iron and steel,钢铁是铁与C(碳)、Si(硅)、Mn(锰)、P(磷)、S(硫)以及少量的其他元素所组成的合金。其中除Fe(铁)外,C(碳)的含量对钢铁的机械性能起着主要作用,故统称为铁碳合金。它是工程技术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用量最大的金属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3304-91《钢分类》描述:钢是“以铁为主要元素、含碳量一般在2%以下,并含有其他元素的材料。”其中的一般是指除铬钢外的其他钢种,部分铬钢的含碳量允许大于2%。含碳量大于2%的铁合金是铸铁。其他国际标准如ISO 4948或EN 10020中对钢的定义也与此类似。严格地说,钢是含碳量在0.0218%-2.11 %之间的铁碳合金。我们通常将其与铁合称为钢铁,为了保证其韧性和塑性,含碳量一般不超过1.7%。钢的主要元素除铁、碳外,还可以有硅、锰、硫、磷、铬、钴、镍、锯、钨、钽、钛、钼等。其他成分是为了使钢材性能有所区别。

钢铁是合金,在自然界中不能以单质形式存在,它的成分是多元的,里面的铁、碳、硅、锰、磷、硫、铬等每一种元素都是具有不同特性的个体,它非比寻常的坚韧,得益于“合”。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钢铁也是多元一体的,铁与多种元素合而为钢,又比铁更坚硬。正恰似中华各民族历经千年磨砺、凝聚成为一个强大的共同体,拥有“中华民族”这个共同的名字。在中华民族共同体里,大家不分彼此,谁也离不开谁。

综上所述,“钢铁意境”包含团结一致、坚不可摧、百炼成钢、多元一体等多重寓意,正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同心同德,在共同团结奋斗中铸成坚不可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汇聚起磅礴力量完成一个又一个惊世壮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形象比喻。

而工业情怀浓厚、以钢铁精神为魂的柳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柳州实践中,无比契合地展现出了“钢铁意境”。那么,柳州的“钢铁意境”是怎样炼成的呢?

众所周知,柳州有很多张名片,是西南工业重镇,有柳州钢铁和大国重器柳工机械;是美食之城,有百亿产业螺蛳粉;是天然盆景,有浪漫紫荆花和全国第一的水质;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有219万40多个民族兄弟姐妹。这座网红之城、工业之城、宜居之城、民族团结之城的背后,是当地党委、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切实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之基,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柳州实践路径,积跬步而至千里的坚持;是柳州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凝聚“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团结力量,发扬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钢铁精神,不断创造“柳州惊奇”的团结奋斗。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926年,柳州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毛泽东同志主办的第六期农讲所入党的李席珍、谭均任成为柳州党组织的首批共产党员。从此,柳州人民有了党的正确领导,有了团结起来的钢铁核心。柳州人民跟党走,找到了争取彻底解放的正确道路。抗战时期,沦陷区人民纷纷从各地迁来,柳州一下子成了大西南与华南及东南亚等地的工商业中心和转运枢纽。当时从柳州有五条路线与华南及东南亚等地联系,延安抗日革命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下的西南地区,都通过这五条路线,向东南亚各地筹集所需要的民用物资和工业器材。1939年至1940年,八路军还在柳州设立过临时物资转运站。此时的柳州成为支持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大后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大凝聚力空前迸发。

1944年柳州沦陷,面对日寇的疯狂,柳州各族人民英勇地拿起武器打击入侵之敌。抗战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柳州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又投入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解放战争。1949年11月25日,柳州人民迎来了解放。大革命时代的战火锻炼,不仅推动了柳州各族人民之间,以及柳州与全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还促进了柳州各民族,以及柳州与全国各民族更加紧密地凝聚成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柳州各民族在磨难中奋起,在磨难中成长,迎着炮火前进,就像一块钢铁一样越炼越坚硬,越炼越团结得紧密。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各族“支边”干部工人响应国家号召从五湖四海来到柳州,他们来了之后未再离开,成了柳州的一分子。新老柳州人就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团结一心奋发图强,以钢铁般百折不挠的精神,克服困难在荒郊野岭建工厂,创造了一个个工业传奇和众多的中国第一:

1949-1957年:柳州开始“重工业化”的进程,建立了以柳州机械厂、柳州制造厂(今柳州第二空气压缩机总厂前身)为代表的机械工业。

1953年:柳州机械厂成功试制1101型汽油机,开创我国生产小型内燃机的新纪元。

1958年: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柳州工程机械厂(今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60年:柳钢225立方米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结束了广西“手无寸铁”的历史,开创了广西现代钢铁工业新纪元。

1969年:柳州机械厂自行设计研制4100型汽油机,首创“广西”牌汽车;成功开发70型汽车发动机,与柳州农械厂联合开发“柳江”牌汽车,为广西汽车工业发展奠下基础。

1978年:柳州基本建立了钢铁、机械、电力、化工、纺织、仪器仪表、电子通讯设备、通用机械、农业机械等产业。柳州拖拉机厂以年产5000辆的生产能力, 跻身“全国八大拖拉机厂之一”。

1982年:第一辆LZ110微型货车试制成功,开启柳州微车制造的历史。

1992年:柳州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9.12亿元,成为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第一个年工业总产值超过百亿元的城市。

1993年: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广西第一家上市公司。

1997年:柳州成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开展国有企业改制的探索。

1998年:柳州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同时,柳州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步伐,培育出“柳工”装载机、“两面针”牙膏、“金嗓子”喉宝等全国知名品牌。同年,柳钢钢产量突破100万吨,成为国内重点钢企之一。

2009年:柳州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成为国内第三个、西部第一个汽车年产突破100万辆的城市,成为中国第一个市区人均生产一辆汽车的城市。

2017年:柳州生产汽车253万辆,产量将近全国总产量的1/10,位居全国第三。

2020年:中国品牌500强排行榜发布,柳州钢铁排名第223位,位居广西工业企业之首。

以上的柳州工业发展年谱展示了柳州“钢铁意境”炼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鲜活片段,淋漓尽致地呈现了民族团结之城柳州的工业情怀和“钢铁意境”。柳州,因工业而兴,因工业而荣。如果说工业情怀已深入柳州人血脉,那么钢铁精神同样写入了柳州人的基因图谱 。正因如此,柳州人才能喊出“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和“铸钢铸魂”“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响亮口号,柳州人迎难而上、敢为人先的勇气让人叹为观止。

更让人惊奇的是柳州各族同胞通过产业链“聚”在一起,用工业的方法共同把螺蛳粉做成了百亿大产业。这小米粉其配方里可能有三江侗族同胞种植的木耳、融水苗族同胞养的螺、柳南汉族同胞种的笋、柳江壮族同胞种的豆角……确实是民族团结协作的产品。柳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而螺蛳粉是各民族饮食文化交融互鉴的产物,是由各族饮食文化“聚”成的。在螺蛳粉的“基因”里,既有侗族、苗族的酸食文化,也有壮族的稻作文化,还有“柳江人”的食螺文化,亦少不了汉族面食文化的元素。螺蛳粉,火辣中略带酸臭,不惧褒贬,仿佛怀揣着一股钢铁汉子般的倔强,“酸甜苦辣咸,各种味道都有了。不分南北大家都喜欢吃”。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记忆,更串起民族团结情,带动着各民族群众共同创造财富。它所表现出来的不仅是美味,更体现了民族团结的意境,见证了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心理各个方面的相互接纳、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物质的钢铁升华成了精神的钢铁意境。柳州各民族踏着团结奋斗的坚定步伐,以钢铁般的意志一路同心携手,以“万川归一”的奔流之势汇入中华民族的浩瀚大海!

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象征性,选择人们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即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为此,我们将柳州的民族团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从意境象征角度概括为太阳、榕树、葵花、石榴和钢铁,寓意深刻,不仅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还让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和真挚、朴实、亲切的感情,一方面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另一方面使复杂深刻的事理通俗化、浅显化,还可以延伸理论的内蕴,创造一种鲜明而独有的文化意境。


文件下载: